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

拆除城市落户的“篱笆” 新型城镇化进入新拐点

发布时间:

2022-06-30 14:32

4月8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《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》(以下简称《重点任务》),指出从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、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等6大方面22项工作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。

c27e52c22267a700b36d6feab0e15999_meitu_2.jpg“从城镇化发展路径来看,过去30多年中国城镇化是人跟着产业走。”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中心总工程师、国土产业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说,“未来,城镇化竞争力提升面临转型,城市发展逻辑将转变为产业资本跟着人才走、人才跟着城市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走。”

改革开放40年来,我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.9%提高到2018年的59.58%,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.7亿增长到2018年的8.3亿。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,以城市为主体的区域竞争也愈演愈烈。进入新时代,城镇化进入了新的阶段,人才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。

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,随着城镇化的发展,大城市或出现“虹吸效应”及“外溢效应”,核心城市、中心城市、大城市与周边城市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的技术、资金、人才等资源要素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。根据我国人口的城市分布统计,100万以下人口的城市数量多但是城区人口规模并非城市人口主体,而在100万~300万人口的城市,城区人口规模却是城市人口的主体。

同时,近年来,我国一些城市出现了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的负增长,不少城市出现了劳动力短缺、“用工荒”等瓶颈,城市在实现产业升级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结构的劳动力需求。

为抓住城镇化进入新拐点的战略机遇,近年来各地城市纷纷出台“低门槛”乃至“零门槛”的落户政策,比如石家庄、长沙、郑州、西安、杭州等城市,相继进行户籍制度改革,吸纳更多的人才到城市落户,打开门迎接“新市民”,让城市更有活力,形成了“城市人口争夺战”。中原地产研究中心发布报告显示,2019年发布各种人才引进与落户等政策的城市目前已超过50个,从力度与数量上都刷新了历史纪录。

《重点任务》指出,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,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。其中,城区常住人口100万~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;城区常住人口300万~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,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特大城市、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,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,大幅增加落户规模、精简积分项目,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。此外,积极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。积极推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落户,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。

“按照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,中国越来越多的区域在走过小城镇发展、大城市聚集的道路后,正在步入‘大都市区’时代。”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、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说。同时,有专家也表示,《重点任务》的出台是在给都市圈拆“篱笆”,加快消除区域户籍壁垒,开启新一轮的城市竞争。

城市迅猛发展,而城市的主体是人,“让人民生活更美好”应当是衡量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。张国华表示,长期以来,房地产业和社会发展都强调以人为本。但过去30多年的房地产业快速发展,仍被一些人认为“不是‘人’的城镇化,而是‘土地’的城镇化”。过去的产业发展模式是低成本竞争。在低收入背景下,依靠低劳动成本、低环境成本、低工业用地成本驱动。这“三低成本”建立了今天的产业体系,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。

“我们靠高价的居住用地、高价的商业用地对冲掉低价的工业用地,完成了以土地财政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城镇化过程,也由此形成了较高的房价。”张国华认为,大量新进入城市的人口由于所从事的产业比较低端、收入较低,却面临着较高房价,因此无法较好地实现人的城镇化,只能解决土地的城镇化。

专家认为,《重点任务》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起到重要作用,尤其是在100万~300万人口的Ⅱ型大城市。专家预判,未来,很多城市或将由200万~300万人口的Ⅱ型大城市成为300万~500万人口的Ⅰ型大城市。这将使很多城市达到修建城市地铁的人口规模最低门槛,或将引发城市新一轮的基础设施投资。

如美国都市学家乔尔·科特金所言:“哪里更宜居,知识分子就选择在哪里居住;知识分子选择在哪里居住,人类的智慧就在哪里聚集;人类的智慧在哪里聚集,最终人类的财富也会在哪里汇聚。”在这一意义上,美好的生活意味着城市需要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服务,包括交通、住房、养老、医疗、教育等各个方面。因此,在有限的资源限制下,未来城市吸纳更多的人口落户,也对城市自身的内生动力、城市管理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其他内容

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页面版权所有

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5907号